——在1954年发行的面值八百元的邮票上,是一个电铲装车的场面,右上方清晰地印有“阜新露天煤矿”6个大字。为一个企业的诞生发行一张带有企业名字的邮票,这在共和国的邮政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特例。
——在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五元券的背面,是一幅电铲装车的矿景素描画,它取景于阜新矿务局海州露天煤矿。将一个企业的工作场面设计到人民币图案上,这在共和国的钱币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特例。
——走进北京“中华世纪坛”,记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青铜甬道上,在1953年里清晰地镌刻着“新建的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投产”。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阜新人习惯称其为“大露天”。它,曾位列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因此被誉为新中国露天煤矿的长子;它,见证了中国煤炭开采的历史,堪称中国现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前:血泪伴着屈辱
1913年,阜新县孙家湾村民发现煤田,这地方就是后来的海州露天煤矿。煤田被发现后,不少中国人出资兴建小煤窑采煤。1915年12月,冯彦臣创办“阜裕煤矿公司”。1919年“阜裕煤矿公司”被韩瑞麟购买,改号为“裕阜煤矿”。1928年2月,为了抵制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对阜新煤田的掠夺,张学良创办了东北矿务局孙家湾煤矿。张学良和韩瑞麟为当时阜新煤矿最大矿主。
1933年3月1日,张学良的煤矿被伪满政权定为“逆产”予以没收。1935年7月,“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又将韩瑞麟的煤矿强行收购,整个煤田被日本侵略者霸占。
日本侵略者采取边勘探边建矿的办法,先后建成孙家湾采炭所、太平采炭所以及海州露天开发事务所,共建成孙家湾露天崛和8个斜井。1944年8月,又开始动工兴建海州露天崛。日本侵略者实行的是疯狂的“要煤不要人”“人肉开采”政策,不仅大肆掠夺煤炭,也造成恶性事故频发以及大批矿工惨死,还有很多劳工因有反满抗日情绪而惨遭屠杀。
国民党统治时期,将孙家湾采炭所和太平采炭所改为孙家湾矿厂和太平矿厂,海州露天崛停建,大体保持2.5公里长、1.7公里宽的开发轮廓。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大露天
阜新解放后,1949年9月,太平煤矿与孙家湾煤矿合并为海州煤矿(即海州露天煤矿的前身)。1950年,东北工业部煤矿管理局派人调查研究了海州煤田的构成情况,认为该矿储量丰富,覆盖物薄,继续用斜井开采将使国家资源遭受更大的损失和增加开发露天的困难,遂于8月决定将露天范围内7个坑口全部停工,改为露天开采。以马场为首的日本专家组担任露天设计和建设技术指导工作。1951年改为委托苏联设计,并首批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按技术设计规定,露天可采储量为1.53亿吨,总剥离量为6.76亿立方米,平均生产剥采比为4.4立方米/吨,年生产能力为300万吨,服务年限为60年。
1953年,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海州露天煤矿被列为全国煤矿建设的重点之一。2月15日,全矿职工向毛泽东主席致电,决心加快露天建设。4月初,阜新矿务局对海州露天矿移交生产作出决定,提出于7月1日“基本移交生产部门”。4月21日,中共阜新市委发出《关于发动全市人民大力支援海州露天矿建设,实现“七一”移交生产的决定》,动员全市人民支援海州露天矿建设。6月14日,朱德总司令亲自到海州矿视察,给建设者们以巨大的鼓舞。
1953年6月,国家燃料工业部组成海州露天煤矿验收委员会。6月15日正式进入现场逐件验收,29日全部验收完毕。验收委员会认为:海州露天煤矿建设工程质量良好,已基本具备了移交生产的条件。至此,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露天——海州露天煤矿正式建成,列为国家新兴骨干企业之一。
正式移交生产:荣获全国冠军
1953年7月1日,海州露天煤矿正式移交生产。这一天,三千多工人穿着整齐的顿巴斯矿工服,满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加大会。主席台背景墙上高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会场上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当主持人宣布海州露天煤矿正式移交生产的时候,人们欢呼雀跃,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煤炭部副部长徐达本等领导莅临了大会。全国总工会、中央财政部、中央燃料部、时任东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的林枫等分别发来了贺电、贺信。同时,海州露天煤矿全体职工还打电报向毛主席报捷。海州露天煤矿是“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项目建设中首批投入生产的企业之一,是全国露天煤矿建设的先进典型工程,具有投资少(1.2亿元)、工期短(两年半)、见效快(产量逐年增加)三大特点,为全国露天煤矿建设输送了人员,提供了经验,起到了示范开路作用。移交生产时的海州露天煤矿其规模之大,位居亚州第一、世界第二。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苏联撤走专家,刚刚建成的海州露天煤矿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紧要关头,海州露天矿总工程师何国柱以露天主人翁的姿态,在矿党委领导下,带领全矿工程技术人员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智慧,对苏联设计的装、拉、翻、选四大环节与辅助工程及重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工人技师段士儒自制了一台直轨机,用来修复旧钢轨,短短的时间里就修复旧钢轨达十几公里,满足了露天生产的需要,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他还研制了破碎机、抬道机、轨节组装线,使铺设、维修铁道线路摆脱了苏联的控制,实现了机械化。1960年10月,海州露天煤矿增设重介质选煤车间,取消了人工手选。电铲、电机车、穿孔机、排土线等方面的改造也大见成效,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荣获全国冠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海州露天煤矿从1953年投产至1957年,在开采程序和采剥关系上,环环紧扣,生产正常。然而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由于片面追求煤炭产量,露天开采大电镐的勺斗哪里有煤就在哪里掏,光吃“肉”不啃“骨头”,生产出现了全面失调。国务院决定从1962年4月开始至1967年对海州露天煤矿进行5年调整。当时正是困难时期,何国柱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克服各种困难,编制出《露天开拓开采程序》,与全矿职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国家帮助下,使露天矿调整任务到1965年胜利完成,比规定的时间提前两年。
辉煌的背后:海州矿精神永存
从1976年至1983年,海州人对原设计实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露天矿由年产300万吨提高到420万吨。从1987年至1990年,又对生产布局和机械设备进行改造,使露天矿的年产量提高到500万吨,在全国统配煤矿矿际竞赛中连续七年名列榜首。五十多年来,海州露天矿共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21个、省部级荣誉称号28个、市局级荣誉称号45个。五十多年间,海州露天煤矿共涌现全国劳动模范1人、省部级劳动模范85人、市级劳动模范245人。
辉煌的业绩必然要由英雄的群体去创造,英雄的群体必然要有伟大的力量来支撑。支撑海州人创造辉煌业绩的是海州矿精神。海州矿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露天、做主人,争一流、创水平,挑重担、做贡献”。
海州露天煤矿建矿五十多年来,无论是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政治荣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自1953年投产以来,海州露天煤矿共为国家生产煤炭2.4亿吨,剥离土石方8.47亿立方米,为国家上缴利税33.5亿元,与建矿总投资3.1亿元相比,等于再建了10个相同规模的大型露天矿。相继安置了44300人就业,养育了近10万职工家属。为全国培养、推荐、输送露天煤矿管理的各方面人才3840多人。全国露天煤矿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质量标准化、现场管理等通用的专业管理标准及考评办法,基本上都是海州矿受原煤炭部、中煤工业协会的委托而制定的。
1964年7月1日,是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11周年的喜庆日子。这一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董必武亲临海州露天煤矿视察,并留下了题词。此后,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李岚清也先后来到海州露天矿视察,给海州人以巨大鼓舞。
2005年5月31日,海州露天煤矿由于资源枯竭,正式依法宣告实施政策性破产。
海州露天煤矿在半个世纪的露天开采中,不仅创造了财富,积累了经验,而且给世人留下了世界闻名的工业遗产。2005年,被正式定名为“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还先后被阜新市委、市政府,辽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 刘丹 阜新市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员、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彰武县政协委员;本文材料来自辽宁省阜新市政协编辑《阜新文史资料选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辽代阜新第一座州城——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