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阜新市妇产科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从医三十余载,不断开创地区医疗的新历史;她工作兢兢业业,日日忙碌于无影灯下,万余台腔镜手术是她对“医者仁心”最赤诚的诠释;她的笑容温暖如五月的和风,感染着她身边的同志,更为每一位患者送去温暖和力量。她就是张丽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阜新市委主委、阜新市人民医院长张丽丽。三十年的医路砥砺,她用双手托起无数生命的希望,用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忠诚担当。
“开腹”到“微创”,她用双手开创阜新妇科医疗历史。
万余台腔镜手术、年手术量超1500例……数字背后,是她对“医者仁心”最赤诚的诠释。她说:“解除病痛,就是医者最大的勋章。”
1992年,锦州医学院毕业的张丽丽,带着“用技术改变患者命运”的信念扎根阜新。在医院的支持下,她先后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北京市妇产医院等先进医院进修学习。就在那时起,她发现了妇产学科中的一些不足:老式的妇科手术普遍都是开腹做手术,刀口长,恢复慢,损伤较大,容易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如术后肠粘连、切口脂肪液化、瘢痕过大影响美观等。为此她查找资料,咨询同行,了解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一直苦苦探寻着解决的办法。2001年,她第一次进修学习了妇科腔镜治疗技术,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她辗转北京、上海顶尖医院,潜心钻研妇科腔镜技术。2002年,她主刀完成了阜新首例腔镜子宫肌瘤手术,创造性填补了地区医疗技术的空白。
她在工作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理论和熟练技术加以实践,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成为我市著名的妇科微创专家。2010年由她带领的医院妇科在我市市级重点专科的评审中获得了全票通过。时过数载,当年她的导师已是鬓白如霜,老教授莅临阜新市参加学术论坛时,满怀深情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语:“她从零做起,竟然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你们阜新市的许多疑难的妇科疾病完全不必到我们医院就诊,张丽丽达到了省级医院教授的水准!”
20年来,张丽丽带领团队将微创技术从“零”推向“精”,完成妇科微创手术万余例,为无数的患者实现了微创治疗的愿望。
普通医生到国务院特贴专家 她用技术点亮生命之光
走进张丽丽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除了厚厚的医学书籍和文献,最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沉甸甸的获奖证书。“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工作表现突出个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先进个人、辽宁省人民好代表、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荣誉背后,是她365天无休的坚守。凌晨的手术室、深夜的文献查阅、周末的学术论坛,是她生活的常态。
作为阜新市妇科、生殖医学科带头人、著名妇科专家,张丽丽不断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妇科恶性肿瘤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领域不断开拓。在阜新市率先开展妇科宫、腹腔镜微创技术及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等,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技术、盆底手术治疗及化疗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微创技术填补全市妇科手术20余项空白,多项技术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为阜新女性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撰写的医学论文,多次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得到肯定和好评。她积极参与省内的学术交流,理论水平日益提升,医术不断成熟进步。完成了多项我市业内的“第一次”。多年的艰辛创业结下了累累硕果,科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业务量和收入以年20%-30%递增,每年完成手术超过2000例,其中微创腔镜手术占约 85%以上,年业务收入占全院手术科系的四分之一还强!
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做妇科手术要去人民医院,做微创腔镜手术更要去找张丽丽!”
2021年,张丽丽走上院长岗位后,她全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重症监护室硬件设施跻身省内先进水平,科室成为省级(市域)重点专科;神经内科获评省级(市域)重点专科,卒中中心成为公家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多项指标位列全省前十;医院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大幅提升。
从农工党员到全国政协委员 她用实干书写着“国之大者”。
曾有人说: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便是传统延续下来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张丽丽也正是秉持了这样的观念,出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她自幼便有了学术救民、以医报国的崇高理念。她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她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她也从农工党青年骨干,成长为农工党阜新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这是一份至高的荣誉,但在她内心,这更是一份崇高的责任。
多年来,张丽丽的视野从未局限于手术台。她积极组织本支部并协助其他支部联合下乡义诊,为百姓做实事,送温暖。她积极参加市政协和市农工民主党组织的调研工作,围绕民生问题积极撰写提案,得到了市政协有关领导的重视,推动了一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她非常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常常深入乡镇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孕产妇绿色通道、加强互联网药品销售监管、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孕产妇专项抢救基金等提案建议近20项,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健康报》《中国人口报》《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等各级媒体报道20余次,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她坚持长年资助数名贫困地区的学生,时刻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对于贫困患者,张丽丽安慰她们要安心治病,为她们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设法减免费用,还常常自掏腰包帮助她们。她多次号召本科室的医护人员为困难家庭患者捐款,千方百计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她累计捐款达数万元之多!
在二十载的从医生涯中,她始终秉持着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对患者极尽热忱耐心,脚踏实地投入到妇产科临床诊治及科研教学的任务中。南方多家大型医疗机构以高额薪水、优厚待遇邀请再三,她都不为所动,仍扎根于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近十年来,她培养出的医生团队已经是我市技术过硬的顶级医疗小组,每年她还会抽派科室中年轻骨干力量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携和督促她们努力上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家”到工作 她用奉献铸就最重的“砝码”
对患者,她倾尽所有;对家人,她却满怀愧疚。丈夫同为医者,孩子自幼独立,家中老人看病全靠自己……“患者是她天平上最重的砝码。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患者仁心仁术,但张丽丽对家庭和家人却有着无法言说的愧疚。她的爱人是我市医疗界颇有名气的骨科专家,两个人往往忙起来彼此都数日不回家,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自己放学了去菜市场买菜、做饭,自己洗衣服、整理家务……孩子的学习无人辅导,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得了病,往往还得自己去医院看病就医,可是他们都没有一丝埋怨,都在默默地支持着她。南方医院高薪邀约,她婉拒:“阜新需要我,这里就是我的战场。”十年间,她培养出顶尖医疗团队,将技术火种播撒给年轻骨干。
有人问:“医生分几重境界?”张丽丽答:“用手是匠,用脑是师,用心则是医道。”她以精诚铸就信仰,用微创改写生命轨迹。岁月流转,她如陈年佳酿,愈久愈醇;如暗夜灯塔,照亮无数患者的前路。正如她所言:“岁月从无静好,唯以精诚,报以苍生。”
(作者:人民医院宣传部部长刘宏超)
上一篇: 守护住绿色 扼制住风沙
下一篇: 最美温商